返回洞见列表

煤矿永久避难硐室功能测试:从合规性检查到生命安全保障的技术实践与思考

2025年9月14日 张洁贞 安全监测
🎧

播客音频

边听边看,深度理解技术内容

00:00 00:00

💡 听觉学习提示:您可以边听播客边阅读文章,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播客内容与文章同步,帮助您更深入理解永久避难硐室功能测试的技术要点。

在我国煤矿安全生产体系中,井下紧急避险系统被视为矿工生命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本文以神木市四门沟煤矿为例,深入分析永久避难硐室功能测试的技术要求、测试方法、关键难点与解决方案,构建完整的测试方法体系和技术标准,为行业提供科学的技术指导和实践参考。

一、引言:紧急避险系统的最后防线与技术要求

永久避难硐室设备展示

永久避难硐室核心设备系统

在我国煤矿安全生产体系中,井下紧急避险系统被视为矿工生命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其中,永久避难硐室作为紧急情况下矿工避险生存的关键设施,其性能可靠性直接关系到矿工的生命安全。神木市四门沟煤矿作为陕北地区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其井下地质条件复杂,瓦斯涌出量大,建立完善的紧急避险系统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第24条和第32条的要求,煤矿企业必须对永久避难硐室进行定期功能测试,确保其在紧急情况下能够正常发挥作用。中国矿业大学与中矿天智信息科技(徐州)有限公司联合技术团队,依托在矿山安全领域多年的技术积累,承担了四门沟煤矿永久避难硐室的功能测试工作,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测试方法体系和技术标准。

二、永久避难硐室功能测试的技术要求与标准体系

2.1 法规标准体系分析

避难硐室内部验收现场

避难硐室内部验收测试现场

煤矿永久避难硐室功能测试需要遵循严格的技术标准和规范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次的标准体系:

  • 国家标准层面:主要依据《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安监总煤装〔2011〕15号)和《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细则》(煤安监技装〔2012〕15号)
  • 行业标准层面:参考《煤矿井下避难硐室用空气调节装置》(MT/T 1162-2019)、《煤矿井下避难硐室用应急电源》(MT/T 1163-2019)等技术规范
  • 企业标准层面:根据四门沟煤矿的具体条件,制定了相应的测试规程和验收标准

这些标准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技术要求体系,为避难硐室功能测试提供了明确的技术依据。

2.2 测试内容与方法学体系

基于相关标准要求,我们建立了完整的永久避难硐室功能测试方法学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的测试内容:

气密性测试是评估硐室密封性能的关键指标。采用压差法进行测试,在硐室内外建立500Pa的正压差,测量压力下降至250Pa所需的时间。按照标准要求,这个时间不应少于1200秒,否则说明硐室存在泄漏问题。

避难硐室设备展示

避难硐室关键设备系统展示

正压维持测试是检验硐室在正常工作状态下维持内部正压的能力。测试时启动压风系统,测量硐室内正压值及其稳定性。标准要求正压值应保持在100-500Pa范围内,且波动幅度不超过±10%。

压风系统测试包括供风量、空气质量、系统可靠性等多个指标。需要测试压风系统的额定供风量是否达到每人每分钟不少于0.3立方米的标准,同时检测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应在18.5%-23.0%之间)、二氧化碳浓度(不大于1.0%)、一氧化碳浓度(不大于24ppm)等关键参数。

三、测试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难点与解决方案

3.1 气密性测试中的技术挑战

在实际测试过程中,我们发现气密性测试面临多个技术难点。首先是硐室结构的复杂性带来的密封难题。四门沟煤矿永久避难硐室由过渡室和生存室组成,包含多个密封门、管线接口和观察窗,这些部位的密封性能直接影响整体气密性。

避难硐室展示

避难硐室整体结构展示

针对这一挑战,我们采用了分段测试的方法。先将硐室划分为若干个密封单元,对每个单元单独进行气密性测试,找出泄漏点后再进行整体测试。使用超声波检漏仪和红外热像仪等先进设备,能够快速准确地定位泄漏位置。测试中发现,密封门和管线穿透处是最常见的泄漏点,需要采用专用的密封材料和技术进行处理。

3.2 生命维持系统的可靠性测试

生命维持系统是避难硐室的核心系统,其可靠性直接关系到避险人员的生存安全。测试内容包括氧气供应系统、二氧化碳吸附系统、温湿度控制系统等多个子系统。

氧气供应系统测试中,我们模拟了96小时的连续运行工况,监测氧气浓度控制的精确度和稳定性。测试发现,在额定负荷下,氧气浓度能够稳定在19.5%-22.5%的理想范围内,但在负荷突变时会出现短暂的浓度波动,需要通过优化控制算法来改善。

二氧化碳吸附系统测试采用逐步增加负荷的方法,评估吸附剂的处理能力和使用寿命。测试结果表明,在额定人员容量下,吸附剂的有效工作时间能够达到120小时,超过了96小时的标准要求,但需要建立定期更换制度以确保可靠性。

四、测试设备与技术创新

4.1 专用测试设备的研发与应用

避难硐室桌椅设施

避难硐室内部生活设施配置

为了满足避难硐室功能测试的特殊要求,我们研发了一系列专用测试设备。其中包括多参数气体分析系统,能够同时监测氧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等多种气体的浓度,测量精度达到0.1%,响应时间小于30秒。

另一项重要创新是硐室综合性能测试平台。该平台集成了压力监测、温度监测、湿度监测、气体分析等多种功能,能够实时显示和记录测试数据,自动生成测试报告。平台采用模块化设计,便于携带和安装,适合井下环境使用。

4.2 测试方法的优化与创新

在测试方法方面,我们提出了多项创新。首先是引入了阶梯式负荷测试法,通过逐步增加人员负荷(模拟),评估系统在不同工况下的性能表现。这种方法能够更全面地检验系统的适应能力和稳定性。

其次是采用了对比测试法,即在相同测试条件下,对比不同厂家、不同型号设备的性能表现,为煤矿设备选型提供科学依据。在四门沟煤矿的测试中,我们就三种不同型号的气体处理装置进行了对比测试,获得了宝贵的性能数据。

五、测试结果分析与问题诊断

5.1 测试数据的深度分析

通过对四门沟煤矿永久避难硐室的全面测试,我们获得了大量宝贵的测试数据。气密性测试显示,该硐室在500Pa初始压力下,压力下降至250Pa的时间为1380秒,优于标准要求的1200秒,表明密封性能良好。

正压维持测试中,在额定负荷下,硐室内正压值稳定在220-240Pa之间,波动幅度小于5%,完全满足标准要求。压风系统供风量测试显示,系统能够提供每人每分钟0.35立方米的新鲜空气,超过0.3立方米的标准要求。

5.2 存在问题与改进建议

测试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首先是应急电源系统的切换时间问题。当主电源故障时,应急电源的切换时间为1.8秒,虽然符合不超过2秒的标准要求,但仍建议优化至1秒以内,以提高系统可靠性。

其次是环境控制系统的精度问题。在负荷突变时,温湿度控制存在较大的超调现象,温度波动最大达到±2.5℃,湿度波动±8%,建议优化控制算法,提高控制精度。

此外,还发现部分监测传感器的校准周期过长,建议建立更严格的校准制度,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六、应急演练与人员培训体系

6.1 应急演练方案设计与实施

避难硐室的功能不仅取决于硬件设施的性能,还与人员的操作技能密切相关。为此,我们设计了一套完整的应急演练方案,包括常规演练、专项演练和综合演练三个层次。

常规演练每月进行一次,主要训练矿工的基本操作技能,如正确进入硐室、使用个体防护装备、操作生命维持系统等。专项演练每季度进行一次,针对特定应急场景进行训练,如火灾、瓦斯爆炸、透水事故等。综合演练每年进行一次,模拟真实事故场景,检验整个应急响应体系的效能。

6.2 培训体系构建与实施效果

我们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培训体系,包括初级培训、进阶培训和专家培训三个级别。初级培训针对所有下井人员,培训内容包括硐室位置识别、基本操作技能等;进阶培训针对班组长和技术人员,培训内容更加深入和系统;专家培训针对应急指挥人员,培训内容包括应急决策、指挥协调等高级技能。

通过培训,矿工对避难硐室的认识和操作技能得到了显著提升。培训前后的考核结果显示,矿工的正确操作率从65%提升到了92%,应急响应时间缩短了40%,培训效果显著。

七、技术创新与系统优化建议

7.1 智能化监测预警系统

基于测试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现代技术的发展趋势,我们提出了避难硐室智能化升级的建议。首先是建立智能化监测预警系统,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硐室各项参数的实时监测和智能分析。

系统应包括设备状态监测、环境参数监测、人员状态监测等多个模块,能够自动诊断设备故障,预警潜在风险,为应急决策提供支持。同时,系统还应与地面监控中心实现数据互联互通,确保地面人员能够实时掌握井下情况。

7.2 系统可靠性提升措施

针对测试中发现的可靠性问题,我们提出了一系列改进措施。包括采用冗余设计提高关键系统的可靠性,如双回路供电系统、备用气体处理装置等;建立预防性维护制度,定期对设备进行检修和更换;完善备品备件管理,确保应急情况下能够快速更换故障设备。

7.3 人机工程学优化建议

从人机工程学角度,我们对硐室的设计和布局提出了优化建议。包括改善内部空间布局,提高空间利用效率;优化操作界面设计,降低操作复杂度;改善环境舒适度,如优化照明系统、降低噪声等。这些改进虽然看似微小,但在紧急情况下对维持人员心理稳定和操作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

八、行业推广价值与发展前景

8.1 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

四门沟煤矿永久避难硐室功能测试的技术成果具有广泛的行业推广价值。测试方法体系和技术标准可以为其他煤矿提供借鉴,专用测试设备可以批量生产并在全行业推广,培训体系和应急演练方案可以作为行业范本。

目前,该技术成果已经在陕北地区多个煤矿得到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测试过程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经验,也为其他煤矿避免类似问题提供了宝贵参考。

8.2 未来发展方向

随着技术的发展,煤矿永久避难硐室也将不断升级改进。未来发展方向包括:智能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实现更精准的环境控制和更智能的故障诊断;集成化程度的提升,将多个功能系统更好地整合在一起;舒适性设计的改善,提高避险人员在硐室内的生存质量;应急通信技术的加强,确保硐室内外通信的可靠性。

此外,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出现,避难硐室的性能也将不断提升。如新型吸附材料的应用可以提高二氧化碳处理效率,新型能源技术可以提高应急电源的可靠性,智能控制技术可以优化系统运行效率。

九、结论与建议

9.1 主要结论

通过四门沟煤矿永久避难硐室的功能测试,我们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 永久避难硐室作为煤矿紧急避险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其性能可靠性直接关系到矿工的生命安全。完整的功能测试是确保硐室可靠性的必要手段,需要建立科学的测试方法体系和严格的技术标准。
  • 测试结果表明,四门沟煤矿永久避难硐室整体性能良好,主要技术指标符合或优于标准要求,但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通过相应的技术改造和优化,可以进一步提高硐室的可靠性和适用性。

9.2 政策建议

基于测试实践,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 完善技术标准体系:及时修订和更新相关标准,适应技术发展的需要
  • 加强监督检查:建立定期测试制度,确保避难硐室始终处于良好状态
  • 推进技术创新:鼓励新设备、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 强化人员培训:提高矿工的应急避险能力

煤矿企业应该高度重视避难硐室的建设和管理,加大投入力度,确保硐室性能可靠。同时,要加强应急演练,提高矿工的应急处置能力,真正发挥避难硐室的生命保护作用。

中国矿业大学与中矿天智信息科技(徐州)有限公司将继续深化在此领域的研究,为推动煤矿安全生产和行业技术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分享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