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性镁煤渣基胶凝材料:煤矿固废资源化利用的技术突破与实践

边看边听:改性镁煤渣基胶凝材料

支持倍速、拖拽进度、音量调节

00:00
00:00
领域:固废资源化 · 矿山充填 材料:改性镁煤渣基胶凝材料 关键词:两阶段改性 / 早强 / 低碳环保
在生态文明与“双碳”背景下,煤矿固废资源化是关键命题。本文介绍由中国矿业大学与中矿天智信息科技(徐州)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的改性镁煤渣基矿用胶凝材料的技术原理、性能表现与应用案例。

一、引言:煤矿固废治理的时代命题与技术创新

在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双碳”战略的背景下,煤矿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已成为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课题。中国矿业大学科研团队与中矿天智信息科技(徐州)有限公司合作研发的改性镁煤渣基矿用胶凝材料,代表了煤矿固废资源化利用的技术前沿,不仅解决了镁渣堆存带来的环境问题,更为矿山充填提供了全新的材料解决方案。

这种以改性镁渣、煤电固废与激发剂为主要原材料的新型胶凝材料,通过创新的两阶段改性技术和优化制备工艺,成功实现了对传统水泥的完全替代。其在矿山充填、注浆等工程中的应用,展现了显著的技术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为煤矿绿色开采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改性镁渣生产工艺流程

改性路线与工艺优化

通过前端与后端两阶段改性,解决“膨胀粉化、活性降低、CO 逸散”等痛点,形成可规模化推广的工业化生产体系。

完善“前端改性→后端改性→冷渣→储运”闭环,累计产出改性镁渣超20万吨,为应用奠定原料基础。

二、技术创新:两阶段改性技术的突破与原理

2.1 前端改性技术:解决稳定性与活性难题

榆林地区年排放镁渣超300万吨。未处理镁渣存在膨胀粉化、活性降低、扬尘与遇水释放 CO 等问题。团队开发镁渣前端改性技术,通过优化剂与外源离子对 C2S 晶型的畸变作用,显著抑制膨胀粉化,使成球率由 5% 提升到 95%,环境与运输条件显著改善。改性后强度活性指数平均提高 38%,3d/28d 分别增长 43%/34%,仅比 42.5 水泥低 9%。

2.2 后端改性技术:消除安全隐患

针对 CO 释放问题,经实验确认主要源于炼镁原料硅铁残留。开发“高温热闷-富氧脱碳装置”和后端改性方法,使镁渣中 CO 平均浓度降低 59~97%,有效消除逸气隐患。

生产设备展示
改性后材料形貌
材料颗粒特征
材料对比
大批量产品与储运
生产工艺流程

三、材料性能:全面优于传统水泥的综合特性

3.1 物理力学性能

细度 0.5%(≤10%),比表面积 380 m²/kg(≥370 m²/kg),安定性合格,各化学指标优于标准。早期强度发展迅速,3 天抗压强度达标准 120% 以上。

3.2 工作性能

坍落度 239~280 mm,泌水率 < 5%,可泵时间 > 8 h,流变粘度 90-162 Pa(< 200 Pa),满足煤矿充填输送要求。

3.3 力学性能发展

  • 胶结煤矸石:28d 强度 2.76 ~ 10.40 MPa
  • 胶结煤气化渣:28d 强度 3.03 ~ 15.61 MPa
  • 胶结风积沙:28d 强度 2.37 ~ 14.21 MPa

环境友好与工程适配

浸出毒性远低于 GB 8978 鉴别限值,充填钻芯不具浸出毒性;材料兼顾可泵性、凝结时间与早强,适应多种地质条件。

多场景验证显示,对传统水泥具有可替代价值,成本可下降 30%+,环境与经济效益显著。

材料应用对比与适配性

四、环境特性:绿色材料的生态优势

检测结果表明,有害元素浓度远低于 GB 8978 鉴别限值;充填钻芯无相关项目浸出毒性,具备良好的环境安全性,为煤矿绿色采掘提供材料保障。

五、工程应用:多矿区的成功实践

5.1 麻黄梁煤矿充填工程

窄条带充填开采,2021-09 起用改性镁煤渣基材料替代水泥。28d 平均强度 6.23 MPa,高于 4.9 MPa 设计值,环境检测合格。

5.2 常兴煤矿保水采煤工程

配比:16% 胶凝 + 20%~30% 粉煤灰 + 54%~64% 风积沙。地面养护单轴抗压 5~8 MPa;28d 现场强度 12.3 MPa。

5.3 金牛煤矿充填工程

配比:16.7% 胶凝 + 21.6% 粉煤灰 + 61.7% 风积沙,浓度 73%。28d 强度 5.33 MPa;2024-12 取样 6.98~12.94 MPa,均 10.56 MPa。

5.4 榆能化学地坪硬化工程

配比:20% 胶凝 + 30% 气化细渣 + 50% 气化粗渣,强度 15~20 MPa。地坪与下部土壤浸出满足 GB 8978 与 GB 36600-2018;对比传统方案,治理成本下降 72%。

六、标准化与产业化:技术成熟的重要标志

6.1 标准体系建设

  • 2022-01: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发布 T/CNCA 014-2022、015-2022
  • 2023-09:国家能源局将两项标准列入制定计划
  • 2024-07:榆林市市场监管局立项地方标准

6.2 产业化推进

麻黄梁充填与东风镁业改性项目入选示范项目;全固废充填示范工程被多家权威机构报道,技术影响力持续扩大。

七、科技创新与成果积累

  • 发明专利 80+、实用新型 10+
  • 3 项成果经权威鉴定达国际领先
  • 获省部级与行业奖项 10+;论文 200+;入选《煤炭学报》创刊 60 周年突出贡献团队

八、实验室建设与产业合作

建成固废资源化与矿山充填重点实验室,建立镁渣改性与全固废充填中试系统;建设外加剂生产线与胶凝材料生产基地,形成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

九、发展前景与推广价值

9.1 环境效益显著

镁渣、粉煤灰、煤矸石等固废资源化,减少堆存与污染。

9.2 经济效益突出

材料成本较水泥降低 30%+,综合效益可观。

9.3 技术优势明显

性能优于传统水泥,工作性与安全性佳,适用面广。

9.4 推广前景广阔

可用于煤矿充填、注浆、地坪硬化等,亦可拓展至其他行业固废利用。

十、结论与展望

10.1 技术结论

  • 两阶段改性解决稳定性与安全性问题
  • 材料性能全面优于传统水泥,满足替代应用
  • 环境安全性好,符合国家标准
  • 工程应用显著,已在多矿区实践

10.2 发展展望

  • 持续优化材料与工艺,开发系列化产品
  • 完善标准体系,推动行业应用与国际合作

中国矿业大学将继续与中矿天智信息科技(徐州)有限公司深度合作,完善创新体系,推动规模化应用,为煤矿绿色开采与固废资源化作出更大贡献。

单位: 中国矿业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中矿天智信息科技(徐州)有限公司

返回案例列表
需要为您的矿山构建绿色充填与固废资源化方案?
提供从原料评估、配比设计、工艺包到现场应用的全流程服务。
获取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