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木市四门沟煤矿大面积采空区悬顶治理技术与工程实践

边看边听:四门沟采空区悬顶治理

支持倍速、拖拽进度、音量调节

00:00
00:00
四门沟煤矿矿区鸟瞰
项目区概貌:四门沟煤矿矿区鸟瞰
领域:采空区治理 · 悬顶治理 方法:TEM+微动物探 · 定向钻孔 · 从式注浆 材料:煤矸石为骨料的绿色充填体系
面对约2.98 km²的大面积采空区与悬顶隐患,中矿天智信息科技(徐州)有限公司联合中国矿业大学技术团队,采用“综合物探+钻探验证+从式注浆+智能监测”的闭环治理路径,显著增强顶板稳定性,为矿井后续安全回采提供技术保障。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煤炭资源开采强度的不断加大,许多矿区相继进入深部开采或资源整合阶段,采空区及其衍生的地质灾害问题日益突出。大面积悬顶作为采空区典型灾害形式之一,不仅严重影响矿井安全生产,还可能诱发地表沉降、突水、瓦斯积聚等次生灾害,治理难度大、技术复杂度高。神木市四门沟煤矿3-1煤层的房柱式开采历史较长,形成了面积约2.98km²的采空区,存在显著的大面积悬顶隐患。受神木市四门沟矿业有限公司委托,中矿天智信息科技(徐州)有限公司联合中国矿业大学技术团队,开展了一系列物探、钻探与注浆综合治理工作,形成了系统性的技术方案与工程实践路径。本文从技术实施的角度,对该项目的背景、方法、实施与成效进行系统梳理与总结,以期为类似条件矿区的采空区治理提供参考。

二、项目背景与地质概况

2.1 矿区基本条件

神木市四门沟煤矿位于陕西省神木市西北约29.5公里处,地处陕北侏罗纪煤田张家峁井田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0°16′29″~110°18′23″,北纬39°00′53″~39°02′34″。矿区交通便利,周边已有包神铁路、神朔铁路等运煤专线,公路网络发达,具备良好的外部协作条件。

矿区批准开采煤层包括2²、3¹、4²、4³、4⁴、5²号煤层,开采方式为露天与地下结合,生产规模为300万吨/年。本次治理对象为3¹煤层房柱式开采形成的采空区,其面积广泛、顶板稳定性差,存在明显的富水性与塌陷风险。

2.2 地质与水文地质特征

矿区地层主要由三叠系延长组、侏罗系延安组、直罗组、新近系保德组及第四系各类沉积层组成。3¹煤层位于延安组第三段顶部,平均厚度2.90m,属中厚煤层,埋深变化大(0~144m),底板标高介于1120~1142m之间。

水文地质方面,矿区北界为考考乌素沟,属常年流水沟谷,流量受降雨影响显著。含水层主要包括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烧变岩裂隙水、直罗组与延安组裂隙承压水等,富水性普遍较弱,但局部可能因构造或采动影响形成富水区,对井下安全构成潜在威胁。

2.3 地球物理特征

电性特征:采空区在未被充填时呈高阻响应,充水后则表现为低阻异常。覆盖区与基岩区的电性差异显著,易于通过电法勘探进行识别。

波速特征:采空区及冒落带因岩体破碎、孔隙度增加,S波速度显著低于围岩,微动探测可捕捉到低速异常及频散曲线拐点,从而判断空区边界与破碎程度。

矿区一角与地表景观

现场环境与覆盖条件

覆盖层与基岩区差异明显,利于联合物探识别采空区电性与波速异常;地形起伏小,便于测网布设与设备组织。

结合既有生产布局,统筹交通、供电与施工场地,保障物探—钻探—注浆工序高效衔接。

三、综合勘查方法与技术路线

3.1 物探方法选择与原理

3.1.1 瞬变电磁法(TEM)

TEM法通过发射回线向地下发送脉冲电磁场,测量感应二次场的衰减过程,反演地下电性结构。对低阻体反应灵敏、分辨率高、勘探深度大,且不受高阻覆盖层影响。

本项目采用WTEM-1D型瞬变电磁系统,试验4Hz、8Hz、16Hz,最终以8Hz为主频采集。基于“烟圈”效应对不同深度电性层成像,精准识别充水采空区引起的低阻异常。

3.1.2 微动勘探法

微动勘探利用天然微动中的瑞雷波频散特性,反演地下横波速度结构。无需人工震源、抗干扰强、分辨率高,适用于采空区探测。

采用Mole-3D微动仪,布设圆形与十字形台阵,通过SPAC法提取频散曲线,反演S波速度剖面,识别低速异常与裂隙发育范围。

3.2 测网布置与工作量

在2.98km²范围内设计测线51条,测点总数超1万:

  • TEM测点3974个,检测点140个;
  • 微动测点7933个,检测点278个;
  • 测网密度:TEM为40×20m,微动为40×10m。

3.3 钻孔设计与注浆方案

根据物探成果,设计两组从式充填井(每组含多口定向钻孔),总进尺约2000m。孔结构三级分级:

  • 一开:Φ350mm钻至15m,下Φ245mm套管;
  • 二开:Φ200mm钻至120m,下Φ178.8mm止水套管;
  • 三开:Φ150mm定向钻进至采空区,终孔约300m。

注浆材料以煤矸石为主骨料,配合水泥、粉煤灰等胶凝材料,高压注浆注入采空区,形成强度适中、扩散性良好的充填体。

矿区大门与项目驻地
项目办公与协同指挥
矿区巷道与通道
矿内支架与生产设施
矿区全景俯瞰

四、施工组织与质量控制

4.1 施工组织架构

项目实行项目经理与技术主编双轨负责制,下设测量组、电法组、微动组、钻探组、注浆组与后勤保障组。技术人员10人,涵盖物探、测量、地质等专业,保障全过程技术支撑与质量管理。

4.2 仪器设备配置

  • TEM系统:WTEM-2Q型,2套;
  • 微动仪:Mole-3D型,50台;
  • 钻机:水源-1000型,2台;
  • 注浆泵:高压注浆系统,2套;
  • 测量设备:RTK、全站仪、测斜仪等。

4.3 质量控制措施

严格执行《地面磁性源瞬变电磁法技术规程》《煤炭资源勘查工程测量规程》等规范,实行“三级验收”制度,确保原始数据真实可靠。注浆材料配合比经试验确定,施工中实时监测压力、流量与扩散,确保充填质量。

从式注浆与定向钻进

一个地面井位多方向注入,提高覆盖效率;注浆参数在线监测,结合后评物探复测,形成闭环调控。

以煤矸石为骨料的绿色充填材料,兼顾力学性能与扩散性,降本且环保。

注浆与钻探施工现场环境

五、技术创新与应用成效

5.1 技术亮点

  • 综合物探+钻探验证:TEM与微动联合解释,提升采空区边界与富水性判断精度,减少钻探盲目性。
  • 定向钻孔+从式注浆:多方向注入扩大覆盖,提高治理效率与均匀性。
  • 绿色注浆材料:煤矸石为主骨料,降低成本,减少固废堆存,符合绿色矿山理念。
  • 智能监测与反馈:注浆压力与流量实时监控,结合后期物探复测,形成“施工—监测—反馈”闭环。

5.2 应用成效

形成适用于房柱式采空区地面综合治理的技术体系。物探成果清晰揭示采空区分布与富水范围;钻探与注浆工程有效充填空区,增强顶板稳定性,为后续安全回采提供保障。

六、结论与展望

神木市四门沟煤矿大面积悬顶治理项目,融合地球物理勘探、定向钻探、高压注浆等多项技术,体现了“精准探测、科学设计、绿色治理、智能管控”的现代矿山治理理念。

未来,遥感、InSAR、无人机等新技术将与现有技术深度融合,提升采空区探测与治理的效率与精度。中矿天智将继续依托中国矿业大学等科研力量,推动矿山灾害治理技术向更高水平发展,为矿业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技术支撑。

返回案例列表
需要为您的矿山开展采空区悬顶治理与充填工程?
提供从物探—钻探—注浆—监测—复评的全流程技术服务。
获取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