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煤炭市场正从“需求扩张”转向“供给主导”的深度调整期。区域分化、成本攀升与能源转型交织,2026年或成为本轮再平衡的关键节点。
IEA测算:全球煤炭需求在2024年见顶后,2025年仅微增约0.2%,到2026年回落至略低于峰值;供应端收缩速度更快,2023-2026年CAGR约为-1.3%。即便需求缓慢下行,但更快的供给收紧将推高波动并抬升行业“紧平衡”概率。
全球煤炭需求预计在2023/2024年附近见顶,2026年降至约83.4亿吨;供应端预计从2023年见顶后更快下行至约83.94亿吨,CAGR约-1.3%。供需“双降”但“供给更紧”,价格底部由边际成本与库存策略共同形成。
传统市场(中、美、欧)需求趋弱;印度成为最重要增长极,需求至2026年或以约3.5%复合增速上行。东盟非电领域的稳步增长,部分对冲其他区域下滑。贸易流重塑下,供应商需匹配区域偏好与品类结构。
全球煤炭贸易量或在2025年出现2020年以来首次萎缩,2026年或连续第二年下降。动力煤贸易量从2023年峰值回落;冶金煤贸易量稳中有增(至2026年约+2%),反映基建与制造链对高品质冶金煤的韧性需求。
全球生产成本自2022年显著上行后仍处高位,叠加供应趋紧与库存定价逻辑,价格波动区间抬升,高低热值价差维持高位,品质溢价更突出。企业需强化库存策略与基差套保管理。
“反内卷、反超产”等政策意在抑制无序竞争、保持均衡生产,供给端趋于理性。煤质下滑带来单位发电用煤上升的结构性问题,倒逼高品质资源配置与洗选提质能力建设。
在需求不确定与ESG约束下,并购优于绿色开发,冶金煤资产更具吸引力。伴随现金流回落与融资约束,部分高杠杆主体信用弹性加大,需关注价格下行与再融资窗口的叠加风险。
风光装机持续扩张,煤电的“托底属性”阶段性存在,但长期替代趋势明确。电煤需求的季节性与波动性增强,“旺季更旺、淡季更淡”的价格弹性更突出,运营与风险管理要求提升。
2026年的市场将不再是“需求拉动、遍地黄金”的扩张年代,而是“供给主导、结构分化”的新常态。成本支撑、品质溢价与波动抬升将成为关键词。赢家将是那些能够以数字化与风控能力驾驭波动、以并购与提质实现增长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