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榆林智能化综采工作面建设

项目周期: 2022年3月 - 2022年9月
项目地点: 陕西省榆林市
工作面规模: 长250米,年产量300万吨

项目概述

陕西榆林某大型煤矿面临采煤效率低、人工作业安全风险高、劳动力成本上升等挑战。在国家推动煤矿智能化建设的背景下,客户希望建设智能化综采工作面,实现采煤工艺的自动化与智能化。

作为中矿天智信息科技的技术负责人,我带领团队为客户设计并实施了基于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化综采工作面解决方案,实现了采煤机自动截割、液压支架自动跟机、输送机智能控制等核心功能,显著提升了采煤效率和安全水平,降低了人工作业强度。

62% 工作面单产提升
75% 井下作业人员减少
85% 工作面无人值守率
55% 安全事故率降低

面临的挑战

人工作业风险

传统采煤工艺依赖大量人工操作,井下环境复杂危险,安全风险高。

效率瓶颈

人工操作精度和连续性受限,设备协同性差,生产效率难以提升。

设备协同难

采煤机、液压支架、输送机等设备各自独立运行,缺乏有效协同。

成本压力

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同时面临能源消耗高、设备维护成本大的问题。

解决方案

01

智能采煤机控制系统

开发并部署智能采煤机控制系统,实现采煤机的自动化截割与智能控制。

  • 基于激光雷达和惯性导航技术,实现采煤机精确定位与导航
  • 开发自适应截割算法,根据煤层变化自动调整截割参数
  • 实现远程监控与控制,支持地面控制中心对采煤机的远程操作
智能采煤机控制系统架构图
02

液压支架群控系统

构建液压支架群控系统,实现支架的自动化控制与采煤机的协同作业。

  • 开发支架电液控制系统,实现支架动作的精确控制
  • 建立支架与采煤机的位置关联模型,实现支架自动跟机移动
  • 开发顶板监测与支护参数优化算法,提高支护效果
采煤机位置检测
支架状态判断
支架动作计算
支架动作执行
状态反馈
异常处理
数据记录
03

输送系统智能控制

建设输送系统智能控制平台,实现刮板输送机、转载机的智能控制与协同运行。

  • 开发输送系统负载监测与自适应控制算法,优化能耗
  • 实现输送系统与采煤机、支架系统的联动控制
  • 建立输送系统故障诊断与预测性维护功能
负载监测
速度控制
联动启停
故障诊断
能耗优化
04

工作面集成控制平台

构建工作面集成控制平台,实现对采煤机、液压支架、输送系统的统一监控与协同控制。

  • 建立工作面设备数字孪生模型,实现三维可视化监控
  • 开发智能决策支持系统,优化生产参数与工艺流程
  • 实现地面控制中心对工作面的远程监控与控制
工作面集成控制平台架构图

实施过程

3月 2022

需求分析与方案设计

深入矿井调研,分析工作面地质条件与设备情况,制定智能化改造方案。

4月 2022

设备改造与传感器部署

完成采煤机、液压支架、输送机等设备的智能化改造,部署各类传感器。

5-6月 2022

控制系统开发与测试

完成各子系统软件开发,进行单元测试与联合调试。

7月 2022

系统集成与联调

完成各子系统集成,实现设备间协同控制,进行系统联调。

8-9月 2022

系统优化与人员培训

根据试运行情况优化系统参数,开展操作与维护人员培训。

成果与影响

项目成果数据图表

生产效率提升

工作面单产提升62%,达到日产1万吨以上;采煤机利用率提高45%,有效工作时间增加3.5小时/天;工作面推进速度提高50%。

安全水平提升

井下作业人员减少75%,工作面无人值守率达85%,安全事故率降低55%,实现零重大伤亡事故。

成本与能耗降低

吨煤生产成本降低32%,设备故障率降低45%,维护成本降低38%,能源消耗降低28%。

长期影响

该项目被列为省级智能化示范工作面,成为行业标杆。项目技术方案被推广至集团其他矿井,带动了区域煤矿智能化水平整体提升。

张洁贞团队为我们打造的智能化综采工作面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产方式。以前需要几十人在井下艰苦作业的工作,现在只需几个人在地面控制室就能完成。不仅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更重要的是,显著降低了安全风险,改善了工人的工作环境。系统运行稳定可靠,各设备协同性好,即使在复杂地质条件下也能保持高效生产。这一成功经验已在我们集团内部广泛推广。

张总工照片

张建国

项目客户 | 矿井总工程师

关键经验与洞察

设备协同是关键

智能化综采工作面的核心是实现采煤机、液压支架、输送机等设备的协同控制,只有各设备无缝配合,才能发挥智能化的最大效益。

人机协作不可忽视

智能化不是完全无人化,而是要构建人机协作的新模式,发挥人的经验判断和机器的精确执行双重优势。

数据驱动优化生产

通过对生产数据的实时分析,持续优化控制参数和工艺流程,是智能化工作面持续提升效率的重要手段。

适应性是成功保障

智能化系统必须具备对复杂地质条件的适应能力,能够根据煤层变化、顶板状况等自动调整工作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