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隐蔽致灾因素精准探查与防控治理的典范——神木市XX塔煤业有限公司普查报告编制项目解析

项目周期:90天
项目地点:陕西省神木市
规范依据:KA/T 22.1-2024、KA/T 22.2-2024

引言与项目概述

煤矿安全生产是能源行业的生命线。随着开采深度增加与地质条件复杂化,隐蔽致灾因素(采空区、废弃空巷、构造水害、瓦斯等)成为主要隐患。中矿天智信息科技(徐州)有限公司承担神木市XX塔煤业有限公司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报告编制项目,围绕“识别—评估—论证—治理—管控”提供成套技术方案,并按最新规范完成报告修编。

针对4-2煤层工作面需要穿过2条废弃空巷的难题,项目组开展围岩松动圈测试、顶板稳定性分析、气体检测与论证,形成可行性论证与风险防控方案,建立动态风险评估模型与可视化管控平台。

1000万+ 潜在损失规避(元)
5%-8% 资源回收率提升
45%+ 抽采/治理效率提升
动态 风险评估与预警

一、项目背景与需求分析

1.1 煤矿隐蔽致灾因素的严重性

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是指在煤矿建设和生产过程中难以直接发现,但可能引发灾害的地质条件、工程缺陷和环境因素。这些因素包括采空区、封闭不良钻孔、地质构造、水源与通道、瓦斯积聚、冲击地压等,具有隐蔽性、突发性和破坏性强等特点。

神木市XX塔煤业有限公司作为陕西省重点煤炭生产企业,矿区地质条件复杂。随着开采深度增加,4-2煤层工作面需要穿过2条废弃空巷,安全挑战突出。

1.2 政策法规要求

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发布《矿安〔2022〕132号》等文件,要求煤矿企业定期开展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并编制报告。2025年4月25日,神木市能源局审查该矿普查报告,要求补充论证4-2煤层过废弃空巷的危险性。

1.3 技术需求分析

  • 废弃空巷稳定性评估:封闭时间长、支护失效、顶板支护不合格,可能有毒有害气体聚集。
  • 综合致灾因素识别:系统识别矿区各类隐蔽致灾因素并评估风险等级。
  • 可行性论证:论证4-2煤层工作面过废弃空巷的技术可行性与安全保障措施。
  • 报告修编:按KA/T 22.1-2024与22.2-2024进行修编。

二、技术服务内容与技术路线

2.1 技术服务范围

2.1.1 4-2煤层工作面过废弃空巷可行性论证

  • 围岩松动圈测试:钻孔摄像、声波测试等。
  • 顶板稳定性分析:数值模拟与理论计算。
  • 气体检测与分析:检测空巷内可能存在的有毒有害气体。
  • 可行性论证报告编制:综合分析结果形成报告。

2.1.2 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报告修编

  • 资料调研与分析:地质、水文、瓦斯、采空区等。
  • 现场调查与验证:实地验证资料准确性。
  • 致灾因素识别与评估:系统识别并风险评估。
  • 报告修编与完善:按最新规范修编。

2.2 技术路线与方法

2.2.1 多源数据融合技术

融合地质资料、物探成果、钻探数据等多源信息,构建三维地质模型,为隐蔽致灾因素识别提供基础。

2.2.2 现场测试与监测技术

  • 围岩松动圈测试:钻孔电视、声波测试。
  • 气体检测:多参数气体检测仪对空巷气体成分检测。
  • 变形监测:布设监测点进行长期监测。

2.2.3 数值模拟与分析技术

采用FLAC3D、UDEC等软件模拟围岩应力与变形特征,评估过空巷安全性。

2.2.4 风险评估技术

采用故障树分析(FTA)、事件树分析(ETA)等方法,对事故风险进行定量评估。

多技术融合的综合探查示意
多技术融合的综合探查与评估示意

三、项目实施过程与关键技术

3.1 项目组织与管理

3.1.1 项目团队组建

项目经理1名;地质4名;采矿4名;安全3名;测量与检测3名,共15名专业人员。

3.1.2 项目实施计划

  • 第一阶段(30日内):资料收集、现场调查、全面调研隐蔽致灾因素。
  • 第二阶段(60日内):完成《4-2煤层工作面过2条废弃空巷可行性论证报告》。
  • 第三阶段(90日内):完成《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报告(修编)》并验收。

3.2 关键技术应用

3.2.1 废弃空巷稳定性评价技术

  • 围岩松动圈测试:空巷围岩松动圈范围约2.5-3.5m。
  • 顶板稳定性分析:数值模拟判定不同工况的临界破坏条件。
  • 气体聚集风险:检测发现CO达120ppm,CH4达0.8%,存在聚集风险。

3.2.2 隐蔽致灾因素综合识别技术

  • 采空区识别:高密度电法、地震映像+钻探验证,圈定范围,发现3处未标注采空区。
  • 水文地质探查:识别2处可能水害隐患区。
  • 瓦斯规律研究:划定2个瓦斯异常区。

3.2.3 风险评估与分级

采用风险矩阵进行分级:高风险(4-2煤层过废弃空巷、3#采空区邻近)、中等风险(2处瓦斯异常区、1处构造复杂区)、低风险(其他)。

3.3 技术创新与特色

  • 多技术融合的综合探查方法。
  • 基于监测数据的动态风险评估模型。
  • 隐蔽致灾因素可视化管控平台。

四、项目成果与价值

4.1 主要成果

4.1.1 《4-2煤层工作面过2条废弃空巷可行性论证报告》

  • 提出超前支护、气体预抽放、实时监测等过空巷技术措施。
  • 制定过空巷技术方案与安全保障措施,并提出应急预案。

4.1.2 《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报告(修编)》

  • 识别4大类12种隐蔽致灾因素,完成风险等级评估与数据库建立。
  • 提出针对性治理建议与更新机制。

4.2 项目价值

4.2.1 安全效益

  • 明确过废弃空巷的技术可行性与安全措施。
  • 系统识别隐蔽致灾因素,避免盲目开采。
  • 建立数据库与预警系统,为安全生产提供依据。

4.2.2 经济效益

  • 规避事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预计减少1000万元以上。
  • 优化采掘布局,提高资源回收率5%-8%。
  • 减少盲目治理投入,提高防治措施针对性。

4.2.3 社会效益

  • 提升职工作业安全。
  • 为同类矿井普查提供技术示范。
  • 促进安全技术标准完善。

五、经验与启示

5.1 成功经验

  • 技术整合创新:多学科交叉融合形成探查评估技术体系。
  • 过程管控规范:严格的质量控制与过程管理保障成果质量。
  • 成果实用性强:措施建议可操作性强,贴近生产实际。

5.2 行业启示

  • 普查必要性:应定期开展隐蔽致灾因素普查。
  • 技术重要性:加大现代探测与评估技术投入,提高精度。
  • 持续监测与更新:建立长期监测与定期更新,动态管理。

六、发展趋势与展望

6.1 技术发展趋势

  • 智能化探测:物联网、大数据、AI驱动自动识别与预警。
  • 高精度设备:新型物探设备与传感器提升效率与精度。
  • 数字孪生:虚实映射与动态仿真提升预警能力。

6.2 行业发展展望

  • 标准体系完善:形成更完善的技术标准与指南。
  • 服务模式创新:向全生命周期服务转变。
  • 跨行业协同:地质、采矿、安全、信息技术协同创新。

结语

神木市XX塔煤业有限公司隐蔽致灾因素普查项目,是煤矿安全技术服务的成功案例。中矿天智通过专业技术服务,为企业解决关键技术难题,体现了专业服务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随着技术进步与需求增长,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技术将持续发展,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更强支撑。中矿天智将持续深耕矿山安全技术,创新技术与服务模式,推动行业进步,守护矿工生命安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需要隐蔽致灾因素普查与过空巷可行性论证?

提供从资料收集、现场测试、数值模拟、风险评估到报告修编的全流程服务,支持三维可视化管控与动态预警。

预约咨询